你的位置:爱游戏社走位技巧 > 新闻动态 > 空间站曾遭撞击, 神十九太空出舱执行任务, 女航天员为何2次落选
空间站曾遭撞击, 神十九太空出舱执行任务, 女航天员为何2次落选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4:06    点击次数:84

太空探索是人类追逐星辰大海的一段壮丽旅程,但在这份辉煌之下,却常常伴随着无数默默无闻的“幕后英雄”。

自2024年10月30日至今,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——蔡旭哲、宋令东、王浩泽,已经在太空中驻留了将近3个月了!

在这段时间内,这个“90后”航天乘组已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,以及2次高难度出舱任务,为我国空间站的持续稳定运行再添重要保障。

然而,这两次出舱任务却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:女航天员王浩泽并未参与舱外活动,而是始终在舱内支持。

许多人因此疑问,为何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工程师、第三批女航天员在如此重要的任务中没有出舱?这是否意味着某种能力上的局限,还是另有深层次考量?

近年来,太空中的卫星和碎片问题愈发严峻,这些来自废弃卫星、火箭残骸甚至微小陨石的高速物体,成为威胁航天器运行的“无声杀手”。

中国空间站自建成以来,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平台,也多次面临卫星以及太空碎片带来的挑战。

根据美国航天局(NASA)的统计,目前人类能够跟踪的太空碎片就有约3.46万个,而无法准确探测的更小碎片可能高达1.3亿个!

这些碎片以每秒约10公里的惊人速度移动,即使是1厘米大小的物体,也足以击穿空间站的防护罩。

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曾发表过一篇论文——《航天器威胁规避自主决策规划方法研究综述》详细描述了包括美国Starlink-1095卫星和 Starlink-2305卫星,与中国空间站迫近的事件。

我国空间站面对最近距离仅10公里的Starlink,果断采取了紧急避让程序,才得以安全应对!

在太空环境中,即使是微小的碰撞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,我国目前主要依靠“星地大回路”开展主动避让工作,提前预警、有效避险。

而有时候,如果碎片撞击太厉害,空间站受损时,就不得不安排航天员太空出舱进行维修了!

比如,神舟十七号组织实施了修复受损的太阳翼薄膜的任务,而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的2次出舱任务之一也是为了给空间站继续安装“防护网”。

从首次出舱9小时6分钟到第二次出舱8小时30分钟,神舟十九号的出舱任务时间虽有缩短,但高效程度不减。

每次任务都围绕严峻的空间碎片撞击风险展开,通过舱外安装电源防护结构,减少空间碎片对电缆及其他设备的威胁。

事实上,1月份的这次出舱是中国空间站自遭遇太空微粒撞击后,开展的第四次舱外防护装置安装任务了。

从神舟十八号开始至今,舱外任务虽目标一致,但技术手段和执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,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太空环境。

面对如此频繁而重要的太空出舱活动,很多人期待王浩泽为何没有参与其中,实现我国第三位女航天员的飞天!

但很可惜,这次她又并未参与舱外活动,这其中的原因并非能力不足,至于原因,恐怕就要谈谈中国航天对任务执行的科学安排了。

航天员的每一项工作分工,都是根据任务需求、个人特点以及团队配合来决定的。

舱外任务需要航天员在无重力环境中长时间操作、攀爬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处理突发状况,其体能消耗与心理挑战远超常人想象。

而王浩泽作为航天任务的核心支撑力量,承担舱内支持任务,同样是整个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一环。

对女航天员而言,参与太空任务本身已经打破了诸多边界,但在太空出舱任务中,她们确实面临更多独特的挑战。

例如,由于航天服设计在最初更多以男性体型为参考,适配性不足可能成为制约因素之一。

此外,在微重力环境中,航天员需要动用全身肌群完成复杂动作,任务难度随着体力的消耗倍增,这对体力较弱的一方提出更高要求。

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女航天员就缺乏能力。相反,女航天员在心理稳定性、团队协作以及科学实验等方面表现出的优势,令她们在航天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从王亚平在太空中首次演奏古筝,到王浩泽成为空间站首位女性工程师,中国女航天员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

而此次任务王浩泽虽然未能出舱,但这并不妨碍她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。

或许有人会感到遗憾,认为未能看到中国首位女性工程师在太空中漫步是一个“失落的机会”。

但实际上,航天任务从不以性别论英雄,而是以任务需求为导向。

正如没有哪个航天员是“多余”的一样,舱内支持与舱外操作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环节。王浩泽的作用虽然看似低调,但却也至关重要。

中国女航天员参与太空任务的历史并不久远,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。

从刘洋的首次飞天到王亚平的太空授课,再到如今王浩泽作为女性工程师跻身空间站核心任务组。

中国女航天员的不断突破已经从单纯的个体成就,转化为中国航天团队整体实力提升的象征。

未来,随着任务技术的不断升级,航天服适配性问题将逐步改善,更多女航天员也将参与到更高难度、更高强度的任务中,而王浩泽的“首次太空出舱”,可能只是时间问题。

让我们共同期待,那一天属于王浩泽的“舱外时刻”,以及中国航天的更多高光时刻!



相关资讯